从根本需求看IT发展-物理存储、数字存储、网络存储(篇二)
一、根本需求的演进
存储介质和技术手段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类对“信息存储与利用”的不断追求。
从 “能不能记下来”,到 “能不能存得久”,再到 “能不能随时随地访问”,存储技术的每一次升级,都源于需求的进一步扩展。
在篇一中我们提到,客户和市场根本的需求决定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而在数据存储发展上面,可以追溯的发展史更久:
存储的发展逻辑:从纸张到分布式
人类对信息存储的探索,是一部不断升级的历史。

可以看到,网络存储并不是孤立的技术节点,而是连接数字存储与分布式存储的重要过渡阶段。
它既继承了数字存储的高效与可靠,又开创了数据共享、集中管理的新局面。
二、物理存储:记录的起点
最初的信息承载体是 纸张、胶片、石碑、磁带 等物理介质。
根本需求:我要把信息留下来。
局限性:
- 难以快速检索
- 容易损坏
- 无法大规模复制
介质发展:物体-纸张-胶片-磁带。
早期人们把信息存储在难以损坏的物体上面

技术发展:石雕-皮雕-书写-录制,保存方式更清晰,保存时间更长久,更容易储藏。
三、数字存储:信息的数字化生存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磁盘、光盘、闪存 等数字存储介质成为主流。
根本需求驱动:
- 存得久:数字化信息可以复制、备份、跨介质保存
- 存得快:随机读写、批量处理大幅提升效率
但数字存储仍以 单机形态 为主,无法很好应对“多人共享”和“网络协同”的需求。

💡 冷知识:1951 年开始使用的磁带技术,直到今天依然是大型数据中心和金融机构进行长期归档与备份的首选手段。
其优点是 容量大、成本低、能耗低、寿命可达 30 年以上。
四、网络存储:让数据“流动”起来
进入企业级 IT 阶段,存储不再只是单机的事,而是要支持 成百上千的终端与应用。
于是,网络存储成为必然选择。
1. 核心驱动力
- 共享:让多台服务器/终端访问同一份数据
- 集中:提升管理与备份效率
- 安全:访问控制、隔离、冗余保障可靠性
- 性能:网络高速化,使存储成为业务的“共享资源池”
2. 技术形态
-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 文件级共享存储,像一个“文件柜”
- SAN(Storage Area Network) → 块级存储,性能高,常用于数据库
- iSCSI / NFS 等协议 → 标准化协议,保证互通
3. 类比理解
- 单机数字存储 = 私人保险箱
- 网络存储 = 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集中管理、可同时多人借阅,还能不断扩建馆藏。

五、从根本需求看三者关系
- 物理存储:我要保存 → 留下记忆
- 数字存储:我要更快、更久 → 信息数字化生存
- 网络存储:我要共享、集中管理 → 信息流动化与协作
六、总结与展望
从物理到数字,再到网络,存储形态的演进正是 IT 发展的一面镜子。
- 物理 → 解决存在
- 数字 → 解决效率
- 网络 → 解决共享与管理
然而,随着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的发展,网络存储仍面临新的挑战:
- 如何无限扩展?
- 如何降低成本?
- 如何更智能?
这些问题,将在 篇三 中,通过 “分布式存储与智能存储” 的探索,找到下一步答案。
✍️ 未完待续 —— 篇三:分布式存储与智能存储
🙌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 点赞、在看、分享
想了解更多医疗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实践经验,
📌 请 关注微信公众号:琴韵数舍
更多内容关注:PureSoybean的博客 :https://puresoybean.com.cn
💬 你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